破解粮农“硬伤”做合格的“供给”农民
添加时间:2016-08-31 点击量:1816

供和需在一定状态下的平衡才能形成“供给侧”,任何的失衡或者偏袒都是产能过剩和过度消费。农民和粮食是形成“供给侧”的主要要素之一,怎样达到合理的“供给”?从粮农的角度去看,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,这将成为******的宏观长远战略。

对供给认识有限

目前,从事粮食生产的主要还是老一代农民,尤其是水稻种植,主力军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。受时代限制,他们自身存在难以弥合的“硬伤”,看问题有一定局限性,无法从******或粮食前景的层次去思考,难以形成有效“供给”。

今后谁会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?职业农民还是合作社,土地流转承包者还是专业化的种植公司?都有存在的可能。但不论谁去种粮,必须对粮食生产的“供给”有******的了解。

粮食生产不是惟一

粮食种植,过去是农民的“终身职业”,而现在只是农民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,且只是少数农民的选择。 近年来,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,但细分其中构成发现,主要增加的不是种粮上获得的收入。当下,如果有更好的出路或选择,大部分农民不愿从事粮食生产;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,绝大多数农民希望子女不去种粮。这样的后果直接导致“80后、90后不会种田”,粮食生产的有效“供给”就更加难以做到。在难以保证种粮“有赚头”的前提下,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会越来越少,“无人接班”的现实即将到来。

种植成本居高不下

面对大量低价进口粮食,要提高竞争力,降低生产成本是主要手段之一,农民不是不想降低成本,而是难以降下。2012年开始,******逐年大幅度提高托市收购价格,粮食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涨,种子、农药、化肥、租地、机械、农膜、秧盘、雇工等,样样要钱,样样上涨,一划拉下来农民还是觉得种田不赚钱,把自己像牛一样栓在种粮上,“离不开、走不远”。

所以,现在农田有集中化的趋势,以包地、转租等方式把农田集中到少数农民手里,通过规划、平整让农田集中连片,多用机械,少用人工,尽量降低成本。 缺乏市场化观念计划经济时代,农民只管种,种什么不重要,产量才是王道,“需求侧”之谈也无从说起。而如今,市场需要在改变,种什么、种多少、怎么种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,与市场接轨势在必行。

据了解,大部分农民在种粮上没有明确计划和市场概念,盲目性观念左右着粮食生产行为。看到糯稻价高种糯稻、白莲好卖种白莲、烟叶好卖种烟叶,往往是蜂拥而上、大面积跟进,导致“步了后尘”“赶了晚集”。在******连续多年托市收购政策影响下,普通、高产粮成为******,市场不行还有******政策收购兜底,农民只顾埋头“苦种”,似乎忘记了市场需求的存在。

“田间和餐桌”,这两个市场接轨已是大势所趋,如何培养市场化的“供给”

观念成为农民必须思考的问题,在电商横行的当下,农村电商也逐步打开,学习、借鉴或是积极加入可先行试水。

粮食补贴未完善

******从2004年开始******施行的粮食直补惠农政策,在具体落实上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原因,造成很多农民搞不懂补贴的是什么、该补多少钱,心中没有明细账,所以在他们眼中补贴总是偏少,杯水车薪,起不了大作用。同时,种粮补贴是给种粮人还是土地所有人一直未能完全定性,只能单纯地依靠双方约定俗成,而这是真正的种粮农民所关注的,这一情况也伴随在土地流转、农资补贴等一系列问题中,亟待完善和解决。

任何一场关于农民和粮食的改革,多数农民都是被动接受者,怎样做一个合格的“供给”农民,需要有带头人和领路人的引领和指挥。同时,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思考和解决,比如耕地面积的减少、水利资源的建设、土地流转整合、粮食价格改革等,不断夯实“供给”的基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任重而道远。

请说明在中国小米网上看到的!

上一篇:前7月皖企农产品出口近6亿美元
下一篇:台风狮子山进入东北 强风雨影响农业
在线客服